萬物議會「壩之存在—流域萬物迴響」
一場源頭 —— 結合表演,專家、顧問參與。
一場海口 —— 結合走讀,青少年、民眾參與。
上游(源頭)場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的攔砂壩「福山壩」旁,舉行兩天一夜的活動,參加者共48位,包含15位議員,有原住民頭目及獵人、非營利團體、學者、水利專家、律師、藝術家、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局長、旅遊團體等代表。以被曾文溪切穿、喪失堤壩功能的「福山壩」為焦點,結合藝術家和學者專家的身體感知與專業知識,寬闊人與萬物的對話空間和關係網絡。
萬物開議-人類之外的防砂壩觀點
「物的議會(Parliament of things)」概念源自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以實驗劇場形式,試圖以包含人類、非人類觀點重新建構對環境的認知網絡。本次萬物議會的規劃試圖讓環境議題不僅限於「人類」觀點,一個整體而多元的視角,必然是充滿生命力的,此行並不企圖單一的解決方案,而是引入藝術倡議的能量,藉著不同社會經驗者前來共振之交會,為接下來的論壇願景工作,展演各種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立體對話,並盼能開發出貼合流域心聲的行動框架。
環繞「壩之存在」議題,借公民討論形式假想「萬物」的觀看角度,探索防砂壩的存在價值,重思壩的設計原理與功能,並更廣闊的思考水庫的永續性。本次議會除了魚族、鳥族、植物、土石族、水族、泛靈族與人族,並有10多位「人類」列席旁聽,現場十分熱絡,從藝術出發,以倡議行動,呼應2022大地藝術季的目標。
藝於言表-藝術家周書毅、陳伯義與玖格設計的夜間迴響
以言語對談之外,曾獲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的舞蹈家周書毅,長期關注人與環境的關係。作品《無用之壩》即是對攔砂壩的思考,壩是人類對水的抗衡,又是人類的生命需求,當壩體被水流切穿,缺席又尚存的壩體,承載著無用之外的訊息。作品結合舞蹈與藝術家王榆鈞的音樂,映在壩體上的碩大影子和崎嶇河床上的舞蹈,觸動萬物議會議論的感性面向。
藝術家陳伯義與玖格設計,以福山壩為畫布投影出壩體為攔截曾文水庫泥沙興建,而今壩體被溪水切穿的生命流轉。藝術家陳伯義《地質紀念碑》,從空拍角度,探討如今無用的福山壩作為歷史紀念碑;玖格設計《生之聲》則以抽象的視覺符號,讓流動的粒子影像在壩體上流轉,為壩體賦予解構再重生的視覺意象。三位藝術家與真實壩身互動所帶來的震撼,帶來過去探討水議題所不曾有的身心感受與心智激盪,引起現場非常大的迴響。
獵人帶路-鄒族獵人安孝明的曾文溪沿岸踏查
萬物議會次日,由鄒族獵人安孝明帶領團隊,沿著曾文溪實地踏查自然環境與防砂壩的關係,被曾文溪水切穿的達德安壩和上游堤壩工事的種種現狀。獵人從自身的成長記憶和長期觀察,道出曾文溪物種的變遷和河床拓寬的可能危機,為藝術季帶來環境現場的聲音。
2022.07.31-2022.08.01
嘉義縣阿里山福山壩
萬物議會議員及代言身分
龔卓軍|議長 楊志彬|議長 王筱雯|防砂壩 安孝明|水獺靈 汪義福|鰻魚 林朝成|黑鳶 孫建平|爬岩鰍 梁廷毓|溪神 郭鴻儀|赤裸的人類 陳伯義|土石流 陳易昇|茄苳 陳冠彰|曾文溪畔的土壤 陳科廷|銀膠菊 楊佳寧|石頭 劉長青、蔡孟宏|蝦虎 蔡坤霖|曾文溪水 謝明昌|曾文溪5.0 (議員依姓氏筆畫排序)
主辦單位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承辦單位 | 總爺藝文中心 執行單位 |日青創藝
策展 |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總策展人—龔卓軍、水文化倡議計畫分區策展人—楊志彬 & 洪榆橙
影像製作 | 莊榮華、蘇章旭 現地演出 | 《無用之壩》周書毅 .音樂 王榆鈞 壩體投影 | 《地質紀念碑》陳伯義、《生之聲》玖格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