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萬物議會
一場源頭 —— 結合表演,專家、顧問參與。
一場海口 —— 結合走讀,青少年、民眾參與。
下游(河口)場於曾文溪出海口臺南縣七股區廢棄的「頂山國小」舉行,參加者共42位,包含24位議員,有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社區大學、學者、居民、藝術家、觀光與養殖漁業業者、保育團體、回鄉創業青年等。在氣候風險、環境永續、綠色衝突、食物安全、偏鄉社區等議題的辯證下,匯集不同世代與年齡層的認知與想像。

「流變國土—流域百年願景」
曾文溪於歷史四次改道,隨著1823年一場風雨的擺盪與變遷,由溪流挾帶內山崩陷的泥沙,將台江內海漸次淤浮形成河口三角洲,如今這塊得天獨厚之處,亦正是臺灣養殖漁業豐饒的七股潟湖所在地。
置身廣大的內海遺跡,周邊可見水土之間消融於邊界的曖昧性,風使勁的煽晃、光毫無保留的映照,將攀伏於馬路、塭仔、圳道、潟湖、沙洲等細長又塊狀的遍地水面,掀起陸地上的粼粼洋流。
然而,在曾文溪河口及鹽分地帶,近一百年來面臨諸多人為干擾、多重開發企圖、以及各種議題如:氣候風險、環境永續、綠色衝突、食物安全、偏鄉社區等辯證詰問亦正交互拉扯。前瞻未來二十年,狀似幽靜盛產的景況,是否依然長存?現況多重層疊,以下僅列出較為迫切性的課題:
流與變:沙子去留與潟湖陸化
沙粒,為曾文溪流域貫穿至台江內海的關鍵要角;七股潟湖面積縮小指向沙洲流失的命題。上游壩體、曾文水庫攔蓄的泥沙,除了造成中下游的生物危機,海岸線也因為來沙量短缺,使得海岸線內縮、防風林減少;此外,沿岸坡提的影響,亦會導致淤積侵蝕的不平衡,而飄沙需考量多種因素,除了垂直的沙量變化,還有水平向北、南方等河口出沙狀態均有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