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一場人、非人與溪流的共振 ——記「壩之存在——流域萬物迴響」


2022年|➉月


我們站在攝影師陳伯義所拍攝的福山壩前,奔流的溪水從切穿的壩體奔流而出,望著水道的曲線,我聯想到遊樂園裡隨水流俯衝而下的設施,隨即覺得這個聯想相似又荒謬。


「物的議會」(Parliament of things)是法國哲學/社會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所提出的倡議方法。在總策展人的整體概念與方向下,這次萬物議會參考台灣過去幾次的操作經驗,以此實驗方法作為「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倡議曾文溪「流域共同體」行動步驟的一步。流域治理問題牽涉廣泛,我們該如何鎖定對話目標?在反覆思辨後,團隊訂出主題「壩之存在——流域萬物迴響」。


溪流原來是時刻平衡的動態系統,河川上下游、兩岸不斷衍生著交換,本次議會聚焦在討論上游建造人為構造物(以攔砂壩為代表)之後,生態間相互關聯性影響與變化。議會地點在曾文溪上游的福山壩旁,所有參與者需在營地度過兩天一夜。會議邀請十五位議員、各自代表一個「非人」角色發言。首先邀請的是在地達邦獵人安孝明與特富野大社汪義福頭目,此外是河川議題相關的領域專家、以及藝術創作者。


共同策劃藝術季水計畫的楊志彬秘書長,過往長期投入河川議題、公民審議,在計畫裡是重要的知識分享與網絡鏈接者。在共同策展的過程中,我一方面仰賴他的知識,同時扮演與之相互平衡的角色:思考藝術性在倡議行動所能發揮、擾動並開展出與專家會議不同的動能,並介接、融入藝術季其他研究、創作成果。


當天颱風外圍環流帶來各地間歇性午後陣雨,參與的眾人在淋/躲了兩小時的滂沱大雨後,移動到營地的室內空間,萬物議會會議——上半場正式展開後,下半場討論更集中在攔砂壩、水庫現況的對話。夜晚十點半開始設置,也讓團隊與表演者經歷一場難忘的演出準備。


一片漆黑的河床前,觀眾依序走到副壩平台上坐定,工作人員因緊張而顯得有些氣氛凝重。有個身著紅色的人、巨大的影子被燈光投影在壩體上。編舞家表演者周書毅,奔逃、舞動在大小石塊堆疊的河床間,越過竹橋、躍上高石,在詭魅之中像巫、像萬物的靈,也或許是氣息耗盡的人類。接著攝影師陳伯義與張景泓的空拍影像投影在壩體立面上,飛越俯瞰曾文溪上被人為植入、一座座的《地質紀念碑》;玖格設計的《生之聲》圖像,循環的圓與粒子、洄游的魚群,在某種視覺幻象中,彷彿消融了構造物的物質性,一時之間,我們突然忘記了眼前應該是一座高大水泥牆——攔砂壩,成為藝術活動與互動之物。


隔天早上晴空萬里,我們跟隨著安孝明獵人沿溪觀察溪流上的波堤、攔砂壩、疏濬等等人為行動下溪流的變化,從鄒族人相傳的智慧、以在地觀察者眼光,比對科學實驗的結果。


這場萬物議會努力結合藝術家和學者專家的身體感知與專業知識,寬闊人與萬物的對話空間和關係網絡。再次回看,藝術的參與形式、以及可能觸發的想像推衍,不僅是對議會討論的意義而已,對我而言,亦意義非凡地加重了一份對藝術的相信。


-文/洪榆橙



時間|2022.07.31 - 08.01

地點|嘉義縣阿里山福山壩


本篇文章原刊載於《ACT 藝術觀點》No. 91 秋季號 「萬物議會.議事錄」專題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從音樂陪伴到社會實踐:創造樂齡節奏的擊思廣藝計畫

2025年|➀月 他在一次次藝術輔療互動場景中看見,音樂或許無法改變世界,卻能溫柔地撫慰每一個願意傾聽的心,也鼓舞一雙雙願意舉起敲打的手…… 這是「擊思廣藝」計畫到旗山國小巡演的現場:寶可夢、《名偵探柯南》主題曲……,在旗山國小的禮堂, 高雄室內重奏團...

Yorumlar


截圖 2022-07-21 下午1.31_edited.jpg
  • Facebook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