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匯聚於曾文溪流域的藝術與行動者——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水」計畫倡議實踐

2023年|➀月


2022年10月14日深夜一點半,「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開幕前一日晚上。在亮著暖黃色燈光的拔林工作站,我跟瀞瑩、龔老師、岑岑四個人,【註1】坐在宗祠前庭屋簷下吹著晚風,言不及義地回顧著關於藝術季裡某些近期發生的小事。明明明天要早起參加典禮,明明場地準備工作已經完成了,我們為什麼還不散會呢?當時我心中有著很強烈卻模糊,缺乏精準字詞形容的一種情緒,若勉強趨近地形容,應該是捨不得吧。


或許我們都同意,整個大地藝術季最美好也最辛苦的是策展過程,即使理智明白各項展演並非在明日開幕就停止,但它彷彿象徵收束一切的節點:那些迷霧中未知前景、勉力前進的腳步;在山上、在農田、在海邊,不斷與人相遇、聆聽各種生命和土地故事的驚喜片刻;互相埋怨與打氣,面臨各種短缺以為度不過的關卡;想要實現卻來不及的作品,以及還未達完美的佈展呈現⋯⋯那些過程中動人時刻,是否就在今晚要畫下句點了呢?我心中這樣偷偷地懷抱著混雜了滿足與悵然若失的心情。


團隊的匯聚


2021年初,也是「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策展籌備的第二年,我獲龔卓軍老師與黃瀞瑩的邀請加入策展團隊,補缺團隊需要之專案管理(PM)一角,此後參與第二年(2021)的專案協調暨宣傳工作,以及2022年的「水計畫」策展。那時候,策展人團只有龔卓軍老師、陳冠彰、黃瀞瑩,視覺統籌羅文岑與我。同時從事策展工作、對策展學感興趣並仍在博士班研修的我,從第二年開始以策展團隊一員觀察藝術季的發展。這兩年間,大地藝術季策展人團透過踏查、訪談、諮詢、研究所收穫到的線索,推動並發展策展論述維度。似未被束縛的曾文溪水一般地向前奔流,時而轉向、又在某個時刻支流匯聚,流量與能量都逐漸越來越開展,最終沖積出含納九個子計畫的沃土。


水計畫策展團隊與顧問團第一次於阿里山特富野古道會面。
水計畫策展團隊與顧問團第一次於阿里山特富野古道會面。

2021年初2月開始,團隊開始藉著第一年踏查成果書籍《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的出版,於高雄三餘書店、台中邊譜書店、台南午營咖啡、台東晃晃書店、台北浮光書店等獨立書店以及隔年於宜蘭城鄉潮間帶巡迴座談,原規劃更多場的講演,恰因碰上當年度疫情的全台三級緊戒而中止。每次我們皆邀請當地關注溪流與自然環境保育議題的人士,幸獲陳柏豪、蘇水龍、林笈克、陳世岸、張溥騰、楊志彬等人與談,因此我們得以聽聞美濃溪、二仁溪、筏子溪、台東野溪、流域學校聯盟等河川守護寶貴的經驗與觀點。對已在各地溪流投入努力許久的地方人士團體十分佩服,也感到以藝術形式介入曾文溪議題的路途,還十分的漫長。


獵人帶路書店巡迴座談於台北浮光書店。
獵人帶路書店巡迴座談於台北浮光書店。

在此同時,延續去年鄒族獵人巴蘇雅、安孝明大哥的帶路的合作,放映會、「松鼠的尾巴」展覽、小事報營隊等籌備,有機會跟上阿里山,幫忙砍茅草、拉黃藤、採竹材、午間的釣蝦時光和烤肉、聽聞鄒族人依存自然的故事等,成為策展工作間隙最大的療癒時刻。我好像也明白,為什麼上游的獵人帶路會成為啟動的力量,而往後又不斷地被傳遞。


隨著辦理莊榮華導演《鄒之屋》影像放映會、考古遺址踏查、農人帶路訪問、小事報影隊辦理,逐步推進2021年前期策展籌備。同時,一方面也收攏策展範圍,以藝術形式定義的「影」(潛行攝影隊)、「聲」(聲音計畫)、「水」倡議計畫、「小」事報,以及以主題材料定義的「農」計畫、「植」生計畫、「竹」、「土」等計畫項目的確立,導出「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八大範疇(第九個「原」計畫於2022年大隆田展區加入前確定)。其中包含大量的會議討論,還有各策展人各自發展的訪查、商討,說這個藝術季達成了千次的會面也不誇張。


就策展行政上,這龐大的架構並非是一開始就能確定的書面「計畫」,對公務機構(主辦方)與策展團隊(受託方)來都說是挑戰,需要大量溝通、彼此理解、耐心與彈性。總策展人龔老師與主辦單位、藝術家需要充足的協調,但眾多細密的網絡維繫、對外宣傳,還需要更多協助穿針引線縫補的人,包括專案管理、行政執行、行銷、財務控管、聯繫(如對主管機關、藝術家、設計製作合作單位協調等)。在此也不得不提出反省,若能及早意識到藝術行政管理團隊的必要人力配置,或許許多地方能處理得更加細緻才是。而這也是公私協力時,很常被低估的重要一環。


倡議行動「水計畫」的成形過程


2021年底,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楊志彬秘書長加入策展團隊,與我共同策劃藝術季裡的倡議行動「水計畫」。水計畫以「倡議」為核心,盤點曾文溪流域裡現階段迫切的議題,並加入策展研究發現的問題,促成不同領域人士對議題的關注、交流與討論。從人與溪流的地理環境、人文故事、歷史紋理、產業發展、水利設施等調查,向外擴延、同時也向內影響思考內涵與方法,進行藝術策展與倡議行動。


龔老師在策展總論述中,擘劃了大地藝術季中的「倡議」包含形式、方法與方法上的意涵,然而究竟以藝術季之名,倡議能夠達到多少影響力?懷著這個未知,我把承接倡議行動的「水」計畫,視為一種伴隨著概念與行動的實驗。


楊志彬過去推動多年的「流域學校聯盟」計畫,已連結了全國對河川關心的非營利組織(NPO)、公部門、水利專家。因此志彬的加入,使藝術季得以與水資源專家及社大系統聯繫,交換網絡資源,同時也能觀察當藝術能量注入這些議題社群後,會帶來什麼效益。倡議關注曾文溪,若是只在我們熟悉的藝術群體裡打轉,可能限於一種旁觀者的想像而已,如何讓這次的倡議可能改變現實,我認為與作為政策制定顧問的水利專家們的連結,以及治理機關的注意都是很重要的突破點。但同時,又不能落入過去專家治理、官僚決策的窠臼,應納入多元觀照的視野和參與,否則如何能穿越正面臨的僵滯困境?


因此志彬首先建議成立顧問團,邀請王一匡、王筱雯、吳仁邦、陳樹群、楊佳寧五位專家擔任倡議計畫顧問(後期也獲孫建平教授許多支持)。一方面更充實策展團隊對流域治理學理上的知識,也期盼透過他們的知識網絡,連結到更多關注議題的人士。此外,在萬物議會、國際論壇的場合中,我們都邀請到了水利署及附屬河川局、林務局、水保局等曾文溪治理單位代表參與討論,同時也促成水利署長與台南、嘉義兩縣市首長在台北記者會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並且與鄒族獵人安孝明、三位策展人進行對談。治理機關的加入,仰賴代表人士開放的態度,和志彬過去建立的信任基礎,才有開始對話以及未來協商合作的機會。


倡議形式透過創作萃取的內容以及專業知識,轉譯使一般人得以理解,也把常民經驗納入,看見彼此意見觀點。因此,採取多元的倡議形式,包括專注於特定議題深入討論的「萬物議會」,擴大相關領域研究者對話、交換研究成果的「曾文溪流域國際論壇」,喚醒親水記憶並使一般大眾易於親近的「曾文溪的100個故事」採集,以及邀請藝術家創作轉化作品展示等,讓計畫兼容感性詮釋與科學驗證,借重藝術想像力,促進不同領域之間互相對話,鬆動不同專業領域的疆界,鋪陳更長遠的願景,包含河川治理、國土計畫、流域法人化等的討論,以及翻轉和實踐的可能。


總策展人龔卓軍老師借鏡紐西蘭旺阿努伊河(Whanganui River)提出曾文溪「河川法人化」的願景目標。在經過討論之後,我們再進一步提出多數人得以想像、也具有實務與理想性的倡議目標「流域共同體」。要以流域為主體來思考,達成共同體意識,需要跨行政區域、多層次的、廣泛領域來共同努力,首先我們如何重新想望一個多物種得以棲息的世界,且必須打破專業領域間的牆壁(或至少願意跨越給予安全感之牆),進到一個暫時的共同空間。這在這次的實驗之後,我認為藝術所能擴展與展延出(沒有標準答案的)抽象空間,或許就是一個極佳的所在地。


萬物議會與國際論壇的社群網絡與藝術能量


在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的著作曾談及「物的議會」(parliament of Things)可使社群的連續性(the continuity of the community)重新被組合,【註2】代言人為自然物的中介者,而使得所有的絕對性二分法都在一個中介物的空間範圍內被擱置討論。第一場在福山壩旁舉行的源頭場萬物議會「壩之存在——流域萬物迴響」,參與的十五位議員有兩位鄒族代表、水利專家、環境律師、藝術家、非營利組織(NPO)成員、自然環境推廣工作者、曾文溪治理單位公部門代表等,分別代表鰻魚、蝦虎、爬岩鰍、銀膠菊、土石流、石頭、溪神……等人、非人的動物或神靈。【註3】


假想一個他者並由發言人代為發聲,本身就具有一種劇場性質,即使我們談論的是同一個主題(如防砂壩之存在),但人類主體本位的角色抽離後,視角就像是在不同電視頻道中多重轉換,認識不同生物與溪流、壩體的關係。其次,參與者身份所產生的多層次、異質性的意義,也能避免落入單一的描述與觀點。事實上,從陳伯義《地質紀念碑》以藝術性攝影防砂壩的姿態之後,防砂壩不再是單一定義、過去以工程技術建構在自然之上的人為構造物。不知不覺中,每一個凝視作品的眼睛,被挪移進一個藝術的空間裡。


讓參與者由慣習的室內研究空間,進到開放空間場域,會帶來什麼不一樣的感知,也是舉辦萬物議會的嘗試之一。議會討論後,展開現場演出。奔流的溪水、不再具有功能的「無用之壩」、裸露的河床上,幽微的投射燈、編舞家周書毅的舞蹈表演,以及將「被切穿的防砂壩」爲幕的動態投影,自然為舞台的畫面張力,使所有的人都感到震撼。


而河口場萬物議會「流變國土」,地點在過去被曾文溪沖積而成的七股沿海土地上,如今也面臨產業地景、人文、環境的變化。我們則請到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生尹浩威擔任導師,以教習劇場中的「鏡像」技巧,讓來自國小、高中、大學、在地民眾、養殖產業業者、社區工作者、社大成員等隨機組成群體,以身體「扮演」萬物,想像彼此的關聯,以及作為人或作為物種兩種身份,各自對七股土地利用和對環境的願景。


在探討社會參與藝術與行動主義之間異同的《觀看權力的方式》一書中,【註4】提到藝術脫離常規、令人困惑、曖昧、模糊等特質所創造出的空間,使藝術家和觀者產生對其詮釋的自由,而更有助於對議題的開放討論。在兩場萬物議會的案例中,劇場展演及視覺表現作為觸媒,轉變當下現實而創造出的想像空間,過去以科學與工程技術被建構的防砂壩,在藝術面前的更加徹底地被解構,開始有了在心理上產生異質性意義,以及對它的不同理解。


然而無論對於公民審議或是藝術領域來說,這個實驗仍然具有挑戰性。相較於會議協商,萬物議會並不傾向在當下決議出某個行動方案,只是在這當中拉出不同於其他場域的更大討論空間,創造出多重現實的協商。另外反過來從劇場和藝術的面向來看,也改變了劇場與觀眾、主題之間的關係,一方面它可能更被挑戰藝術的純粹性,更傾向服務議題,但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作為社會行動方法的藝術力量。


最後,無論是策展或藝術家創作的過程方法,及來自公領域的政策思考及學者的研究成果,都成為「曾文溪流域國際論壇」的討論議題。當然,對我們來說,倡議的不只在「行動」、「活動」本身,在策劃過程中的每一次討論交流,都是倡議的一部分,可回應布魯諾・拉圖的「行動者網絡」意義,概念不是在實驗完成時才產生,從人的介入、代言者從不同處所研究、採集、言說等中介的過程,便使得認知概念化完整,這當中的行動者網絡,就可能產生新的力量甚至改變社會。


曾文溪流域國際論壇「流域共同體」場次,邀請黃世輝擔任主持,日本講者渡邊豐博與策展團隊(龔義昭、洪淑青、楊志彬、龔卓軍)對談。
曾文溪流域國際論壇「流域共同體」場次,邀請黃世輝擔任主持,日本講者渡邊豐博與策展團隊(龔義昭、洪淑青、楊志彬、龔卓軍)對談。

這樣的捲動、影響和匯聚,包括藝術家廖昭豪在以防砂壩為題目創作後,也跟著我們進到現場觀察、瞭解防砂壩功能造型,再結合他的發泡劑與鋁箔等創作材料,轉化為擬物作品;約書亞・沙發兒(Joshua Sofaer)則在吳克威與蔡郁柔兩位策展人(亦是駐地文字工作者)的帶領下,進到官田拔林一帶採集民間流域故事,轉譯為現實與傳說交織的《平安符》創作;陳樹群教授隨陳伯義、龔老師抵達曾文溪上游查看被切穿的壩體,做為研擬降壩方案的參考,楊佳寧博士以間隙生態學對話安孝明的鄒族觀察「躲避乾旱的魚」;或是地理學者洪廣冀談林業治理的鄒族遷徙、對照陳冠彰訪談因瘟疫遷徙茶山的鄒族史料,大量的交會與火花,不斷地在藝術季之中發生。而2022年《天下雜誌》探討水資源、公共電視討論藝術社會行動等專題節目的採訪報導,更使議題倡議推進閱聽大眾,給予團隊很大鼓勵。這些交會與滾動出的改變,足以支持藝術對於社會性行動的實驗意涵,也期許能鋪墊更開放討論的道路。


小結


落筆之際,藝術季尚有近兩個月才會結束,從策展工作到展期都是如此的漫長,真是個磨人的活動啊!回顧過程裡,志彬與我帶領全促會及日青創藝成員共同執行的幾場活動,【註5】一次又一次地討論以聚焦議題和對象、不厭其煩地場勘和模擬可能的情境、克服現場大小情況,必須十分感謝也再次強調執行團隊的重要性。


策展團隊彼此的扶持成長,必定是身在其中才能體會。兩年來長出如同手足一般情感的瀞瑩、冠彰、克威、郁柔,總是我讚嘆學習的好學長姐弟妹;小事報計畫的嘉羚、義昭、淑青策展人,是最堅實可靠的力量,為流域學習紮下教育的根基;Nakaw Putun的原計畫十足現出策展人長期蓄積能量,而得以在需要的時候機敏運作資源促成最好成果;無論奮力堅持或是包容成全的氣度都值得學習的沈昭良、林芳宜老師;以絕對美學力增加無數注目度的設計羅文岑,以及負責最後一哩路為大地藝術季打出漂亮行銷的宜東文化;主辦單位文化局的承辦組員、家伶股長、晏如科長等文化行政人員,都是完成藝術季的重要部分。當然,對我們來說既倚賴又敬畏的總策展人龔老師,總是身體力行、劍及履及的第一位行動者,也是隨時指引方向、給予提醒、歸納概念的導師,成為前進時最重要的火種與燃料。


這些不為人知的,如此複雜綿延、人際纏繞的情感交織。在內部、在外部不斷地編織著,織入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行筆至此,也不禁想著,我們努力的倡議行動,或許終究會淹沒在潺潺河流之中,然而命運在此與曾文溪的交會,不得不進入其中、不得不望向它,在每一段看似一樣卻不同的溪水之中盼望著,它將繼續流向哪裡吧!


-文/洪榆橙



【註釋】

1 此指「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策展團隊夥伴:拔林工作站植生計畫策展人黃瀞瑩、總策展人龔卓軍、視覺統籌羅文岑。

2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著,余曉嵐、林文源、許全義譯,《我們從未現代過》(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新北:群學出版社,2012。

3 可參見〈萬物議會.議事錄〉,《藝術觀點ACT》第91期,2022。

4 納托.湯普森(Nato Thompson)著,《觀看權力的方式:改變社會的21世紀藝術行動指南》(Seeing Power : Art and Activism in the 21st Century),周佳欣譯,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21。

5 在此列出重要成員包含詹芯佩、林芳多、柯穎瑄、吳宛倫、劉力華、阮方宣、李育承、陳晶婕、楊善存、黃玟臻等人。


本篇文章原刊載於《藝術觀點ACT 》No. 92 冬季號 主專題「流域之魂.萬物之聲」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從音樂陪伴到社會實踐:創造樂齡節奏的擊思廣藝計畫

2025年|➀月 他在一次次藝術輔療互動場景中看見,音樂或許無法改變世界,卻能溫柔地撫慰每一個願意傾聽的心,也鼓舞一雙雙願意舉起敲打的手…… 這是「擊思廣藝」計畫到旗山國小巡演的現場:寶可夢、《名偵探柯南》主題曲……,在旗山國小的禮堂, 高雄室內重奏團...

Commentaires


截圖 2022-07-21 下午1.31_edited.jpg
  • Facebook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