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⑦月

如果觀眾看展覽像是在看一個故事、一個想法的話,策展單位該怎麼、又如何透過展覽來敘述它呢?
對於策展工作者來說,以故事線(Storyline)設想展覽敘事似乎是件理所當然的事,然而真的是如此嗎?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博物館學張婉真博士所著的《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著重展覽中「敘事(Narrative)」的辯證,本書前半學理豐富,對讀者來說可能稍嫌艱澀,後半部引用實際案例做解析,讀起來頗有閱讀論文之感,然而對於若是有意深入理解「展覽敘事」者,無論是實務工作或是研究需求,都值得推薦。
人類對「說/聽故事」在本能上充滿吸引力,發展成敘事的文本、理論、以及「轉向」至不同學科領域發展,則具有脈絡上的相互關係。依據作者張婉真所言,展覽說故事的概念在1920年代初期就被運用,博物館敘事研究則是相對晚近在1990年代才發生。
事實上,傳統的敘事概念並不全然適合用來解釋展覽(書中多次以電影敘事做比對),但也相對地凸顯出展覽在敘事上的限制與特色;對於不同展覽類型,作者亦描述其差異:
以展覽品——尤其是所謂的藝術品——為中心的展覽,趨向說明或描述文本,且引領觀眾進入虛構性強烈的創作領域,但更多的展覽——如科學、歷史、社會議題等主題——則更傾向採取敘事文本的策略,以便將展覽的內容串連為一定的展覽序列,以達到說服觀眾、令觀眾理解並接受展覽訊息的目的。- ᴘ.17
展覽在時間性(參觀時間)與空間性(展出空間)上的限制,成為展覽敘事的外在框架;展覽有不同於其他媒體、用來說故事的「語言」,包含了訊息、論述、作品、顏色、氣味、燈光、空間場景等複雜的組成元素,這些非詞語性的溝通元素,整體、同時存在觀眾身邊,從而傳達訊息與建構意義,若納入近年強調互動體驗的「沈浸式」展覽,特別能描述展覽在策展方做「訊息發送」,與觀眾在「訊息接受」之間,亦仰賴觀眾參與建構的過程。
本書透過對展覽敘事的研究,幫助讀者理解展覽在構成條件與溝通上的特殊性,無論是意圖使用展覽作為文化再現、詮釋的策展者,或是接受訊息的讀者,或許有助更加確立自己的觀點和工作方法。
- 文/洪榆橙
☀ ☁
前些日子有一場與諮商心理師的對談,分享前的準備工作,便從這本書中獲益許多想法。邀請單位為敘事治療取向諮商心理師群體,正巧亦是「敘事轉向」在精神治療領域的表現,既延伸開展又能彼此呼應的對話,於延伸閱讀中提供與分享:https://www.narrativeliving.com/vol3-design-narrative/
Comentários